日前,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执法局、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第二届“我的帮扶故事”征文活动揭晓,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陆晨骁同志的作品《值得铭记终生的“番号”》荣获本届征文活动一等奖。
值得铭记终生的“番号”
我是一名2020年加入生态环境保护战线的执法人员。3年时间,恰恰是在执法新兵向执法强兵的成长过程中,两头靠不上,但如果说是帮扶新兵,那毋庸置疑,因为2023年3月,我才第一次参加了异地帮扶工作。
刚接到单位指派我参加今年3月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的通知后,我兴奋地向本单位里参加过帮扶工作的前辈们请教各种问题。没想到,真正的排查工作给我的体会将远远超过我的预期。2023年3月下旬,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出现了一个值得终生铭记的“番号”——“西安排查一组”。
“西安排查一组”的组成相对而言略显特殊,本组由两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和我一名执法人员构成。自知我是组内唯一的男青年,我自然想承担起脏、累、苦的工作责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组长刘仁沿教授,尽管还有两个月即将退休,却始终冲在三人组的最前线。排查路途中,不乏田间小路、泥洼险滩,每当有不可预测的地形时,我都下意识走在队伍最前面,踩实落脚点,可是走着走着,一抬头,竟发现刘教授已经走到了我身前。
另一次是在确认抵达地图上标记的排污口需要穿越荆棘密布的险坡后,刘教授拗不过年轻人,只得让我一人前往,等我排查完成与她会合时,才发现她已经趁这个空当,在附近巡查了一圈,并记录下了周边水体污染敏感点。这着实让我又感慨又佩服,感慨于奋斗到底的铁军精神,佩服于铁娘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同时这也不断激励着我在排查工作中砥砺前行。
组内另一位来自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同志,名叫崔立新,和我年纪相仿,在排查过程中,她除了脚步不落后于人、完成每一次水样速检之外,手上的笔记本也一直不停地记录着各个点位的详细情况,这也为我们“西安排查一组”最终高效完成排查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排查工作无时不在锻炼“西安排查一组”的铁军素质。第一个点位我记忆犹新,是在泾河南岸边,是时泾河水位较低,沿河路段几乎都是泥洼地,为了准确地完成排查,我们踩着松软的土壤,每一步都要花力气把脚从泥地里拔出来,但是“西安排查一组”没人喊累,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将排查工作落实到地图标识点位。
某一天排查工作的最后一站,是一片疑似点位集中的区域,经过一天的徒步排查,人的精神意志已经到临界点,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到点位所示位置后,视线所及之处并未发现有排污口。但是经过几天的排查后,我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对周边进行巡查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排污口,原本应该流出清水的雨水汇流口,却肉眼可见水体异常,“西安排查一组”颇有默契,迅速展开分工,组长刘仁沿向排污口最终去向继续探索,我在深沟边探身采取污水水样,崔立新现场完成速检工作。诸如此类默契配合的场面在数天的排查工作中时有发生,虽然我们的本职工作分处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同战线,但是为改善祖国生态环境毕生奉献的理想信念将我们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排查工作迎接我们的不仅仅是艰难困苦,从一开始按图索骥地完成每个点位的排查工作,到在排查工作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随着排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有一股激情在我心中澎湃不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已有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其壮阔,虽然这次排查之旅未能亲睹,却能在其最大支流渭河遐想其磅礴气势。作为生态环境一线执法人员,我更是从这磅礴气势之间体会到本次排查工作的重大意义,从源头推动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西安排查一组”的番号让我从田间地头、山川河流中牢记加入生态环境执法战线的初心。
当我站在渭河岸边,脚踩被浸润的松软泥土,吹着早春三月的清冷寒风,映入眼帘的是近处的滩涂农田,远处的城市风貌和奔腾不见去处的大江大河,我赞叹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更为自己能有幸参与到建设祖国美好生态环境感到无上光荣!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